首页

中华称谓

满族的称谓与礼仪

2016年04月15日 互联网

满族的称谓与礼仪

  旗人间的称谓,因人而异。多是以名上第一字为尊称。如某人名祥某,若是一般平民百姓,则称祥子;若是商号老板等稍有头脸的话,则称祥爷,若是当个一般的小官则称祥老爷,官至知府,同知一流的则称样大老爷;官至道台以上的则称祥大人;若是官至极品,当个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什么的,则称为祥中堂了。

  官员间的称谓也各有所循,同知,州县等官见了上司自称卑职,知府对上司自称卑府,道台对上司自称职道,藩臬对上司自称司里。上司对下属不能呼名字,称之曰“老兄”,自称兄弟,但下公事时,在札示渝贴上,则称之曰“该府该县”,但口头上则呼之曰“某大哥”。其他如大臣对皇帝的称呼,大臣间的相互称呼,对太监的称呼,对宫女的称呼等,还有许多分别。

  满族是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清代有“八旗人家重礼法”之说。对长辈有呼必礼,父母斥责不还口。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对老人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晚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着长辈就得打千。“出必告,返必面”。所以人们常说“满族人规矩大”,这种说法不算为过。“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平日,同居的晚辈人要“晨昏定省”,就是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

  “满洲见人以曲躬为礼,别久见则相抱。近以抱不雅驯,相见与别执手,年长垂手引见,少者仰手迎焉。平时则立掌平执,相抱者少矣(杨宾:《柳边纪略》)”。

  一、满族日常礼节

  满族日常礼节是请安和打千。请安为小礼,就是垂手站立,鞠躬问安。打千就是请大安,单腿下跪,同时口中问安,这种礼节介于作揖和下跪之间。女子打千之礼,就是头微低,双手相交贴于左侧小腹前,膝下蹲,同时唱诺:“请某某安”。

  抱腰大礼是满族中最亲密的大礼,常用于至亲的人久别重逢、重要宾客前来或重要的外交场合,这种礼节不分男女,都可施行,以表示亲昵。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并互相贴面。这种礼节虽然隆重,但是受汉族儒家等级制度的影响,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废弃取消了。在各种隆重的场合,遵照尊卑长幼的秩序一般使用跪拜礼。

  待客和做客之礼。在满族人家做客,如有长者,则必须请到上座,由父兄接待,其他人站立侍候;晚辈到长辈家中,虽为客人,也要坐在下首。妇女在炕上做活,见到长者进屋,不便请安时要行抚鬓礼,即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平辈女子也经常使用这种礼节互相致意。现在这个抚鬓的动作经常出现在满族宫廷舞蹈中,十分优雅妩媚。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满族人之间的礼节早已简化,晚辈对长辈行鞠躬礼,平辈之间行握手礼。但是在满族习俗浓厚的人家,妇女还行“半蹲礼”。

  二、各朝妃嫔制度

  清崇德改元,五宫并建:清宁中宫皇后、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钟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

  三、贵族称谓

  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清宫的制度,后宫等级: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至于亲王和郡王的妻子,原配当然是福晋,侧室就是侧福晋。

  福晋要皇上封,侧福晋也要在内务府存有玉碟。

  皇贵妃这个封号只在清朝有,其它的朝代中是没有这个封号的。

  清代的皇子、皇女,其称谓常不称名字,而以其排行称呼之,文献上称之为齿序,如称为皇几子、几阿哥,尤其是皇女,入关后根本不称名,只称皇几女、几公主。但在史籍、档案等资料中,同一人,其排行第几,记载又有很多不一致之处,颇为混乱。而清代的皇子、皇女又与政治相关,如参政、立储、继位及某些重要事件,常会提到几阿哥、皇几子;皇女之联姻、某些事件,也会提到皇几女、几公主,资料记载之混乱,给研究带来很大不便,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如康熙皇帝嫁给漠北土谢图汗部蒙古的那个公主,就有四公主、第六女两种称呼,导致文献上的错乱记述;康熙帝之子胤禛,既称皇四子、四阿哥,又有皇十一子之排行,有的学者便据此而论析胤禛篡位改遗诏问题。《清史稿·皇子表》也有将皇子排行记错之处。本文对此做点考证工作,希望能对清代皇子、皇女相关事件的研究,及这类人物传记、史表的撰写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认识清代满族之宗法观念及其变化,也是有意义的。

  四、康熙帝及以前之皇子、皇女的排行与称呼

  我国古代,人名的称谓既有名字,又有排行性称呼,在排行性称呼中,有的不计夭殇者,只将成育者排行,称他们为老大、老二……,有的将夭殇者也一并计入排行。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些,因为有的子女在未成年以前已计入排行,以排行称呼之,虽夭殇,并未将其排行性称呼取消,比他(她)小的子女仍接续他(她)排序。本文为行文简洁,将这种个别情况也归入两种称呼中,姑且称第一种排行法为成育者排行法,称第二种为统排法。

  具体到清代爱新觉罗皇家子女,《玉牒》中所记,努尔哈赤的子女没有夭殇者,仅以所记成育者按年龄大小排序称之,记为第一子某某、第二子某某……,第一女、第二女……。古代婴幼儿夭殇率较高,努尔哈赤的子女不可能没有夭殇者,显然这是清入关后的顺治十七年首次修《玉牒》时,因距努尔哈赤子女出生之年代较远,无法作出全部统计,只将成年者记入,并以他(她)们出生之先后,记其排序。

  自皇太极称帝后的崇德三年八月,清皇家制定人口登录制度,由礼部负责,并命宗室子女“每得一岁,将其年龄、名字记于档册交来”。这种档册登录,为以后皇太极的子女将夭殇者也记入《玉牒》留下了素材。清入关后于顺治九年设立宗人府,皇家人口登录制度正规化,此后,《玉牒》所记皇家子女也更完整,排序也更准确。

  顺治、康熙两朝,皇室子女在日常实际称呼时,并不是按计殇统排法,而是以成育者排行。如顺治皇帝的皇子,《玉牒》虽记为:第一子牛钮(或作钮钮),顺治八年十一月生,3个月后夭殇。第二子福全,顺治十年生,后来封裕亲王,康熙四十二年51岁时亡故,而福全的弟弟康熙皇帝在这一年为福全所作的碑文中,则称其为是“皇考世祖章皇帝之长子”,可见是把夭殇的第一子钮钮排除在外,把成年的第二子福全称为长子。

  康熙皇帝的子女,日常称呼都是按成育者排行法,只是个别未成年者,因在世时已定排行称谓,死后未再取消,计于成年者之中,如第十一子胤禌、第十八子胤祄、第十九子胤禝,及第十二女都属于这种情况。

电脑版 -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