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字趣闻

“希望工程”起名记

2011年11月26日 中华隆取名网
    1989年3月,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中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成立。该会的宗旨是:争取海内外关心中国青少年事业的团体、人士的支持和赞助,促进中国青少年工作、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和福利事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促进国际青少年间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基金会成立了,从哪件事开始呢?他们把目光盯在了敏感的青少年教育上。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80—1988年,全国中小学流失学生达3700多万名,使我国2.2亿的文盲大军数目变得更加触目惊心。
  基金会准备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学校。要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这就需策划一个非常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方能使基金会达到救助贫困地区数以百万计的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少年儿童这一目标。
  基金会的组织者为这一活动的策划绞尽脑汁,最头疼的是要使这一策划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十分引人的名称。“精卫计划”、“春雨计划”、“爱心计划”、“桃李计划”、“振兴计划”….—大家搜肠刮肚,想了许多名字,似乎都不确切。
  负责人徐永光夜不能眠,为了寻找一个能够涵盖这项事业意义的字眼,他翻开了《辞海》和《资治通鉴》,忽然,他脑际里闪出了“希望”这个词。闪光的一个词!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希望,基金会的事业也充满希望,何不叫“希望计划”?(评析:“希望”表达了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事业的精神与意义,象征纯洁、高雅、爱心、光明,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希望,基金会的事业也充满了希望。从字形上讲,字形结构优美,视觉效果好,易写简明。从音韵上讲,耳熟响亮,无不良谐音,雅俗俱兼,利于传播)。
  第二天,大家讨论这个名字时,有人又提议说“希望计划”不如“希望工程”,这项事业既充满着希望,同时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希望工程”这个响亮的名字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邓小平亲自题名,上至国家首脑,下至一般工人、解放军,纷纷解囊相助,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至1992年9月25日,共收到捐款5000多万元,3年资助学生23万名以上,并建起一批“希望小学”。“希望工程”产生这么强大的轰动效应,其中名称响亮,主题鲜明不能不说是策划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专门发出过公告:“希望工程”的标志及名称已在国家注册,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基金会同意,不得借用“希望工程”名义或使用“希望工程”这一名称的保护。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任何成功的策划中,都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称,策划的一系列活动,也均从这一名称展开。
电脑版 -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