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名道姓

老街名里有着城市记忆的深度

2012年03月16日 中华隆取名网

  “一二三,上南关,南关有个张老汉……”这则耳熟能详的童谣,或许将伴随着南关正街路名的消失将无从考证。近日,取消像南关正街这样老路名一事在网络和市民中间,开始弥漫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对于生活在这座千年城市的人们,南关正街这样的老地名,像一个温和的老年人,在城墙根下给过往的行人讲述

  这个城市经历的风雨。这一个个美丽且有故事的名字,打小就生活在西安的人们,是否到嘴边又说不全,说得全却又难说得清?它们名字的来历、曾经的模样、几多的变迁、如今的境遇……老地名留给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一段似乎耳熟能详、却又渐行渐远的记忆。

  可现实有些残酷。当城市中更多高楼大厦崛地而起、新兴小区集中出现,无论是新项目开工建设如火如荼,还是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显示着城乡发展的勃勃生机,也带来了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随着城市发展,一些老地方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附着其上的老地名自然也不得不面对消亡的威胁。

  事实上,近年来古城大地已有太多宝贵的老地名告别了历史舞台。或许未来,步它们后尘的老地名还会更多。正如一种文化本身形成不容易,消亡也不容易,可一旦消亡,再要复活更加不容易。离去尚未太过久远的老地名,或许偶然还会浮现在熟悉它们、眷恋它们的人们脑海里。可岁月匆匆,记忆总难可靠,这些老地名终将归于沉寂。

  同样,呼吸了这座千年城市文化气息的人们,在那些密集而冰冷的高楼大厦之间,在拥堵的车流中,在污浊的空气里,幸福正在一点点地破碎,飘零。大家住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私密。自我,也被划进一个单独的空间里,小心地不去触碰别人的心灵,也不容许他人轻易介入。可是,这样的城市就如同一个人安静下来时一样,总会觉得,曾经厌烦的那些嘈杂,回想起来那么温情,甚至怀念。

  因为,被透过古色古香雕花窗棂的晨光,化上一抹金黄淡妆的古老巷陌,犹如被时间打磨,被时间沉淀,早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默契,一种文化。

  煎鸡蛋的“刺啦”声可以在这里袅袅升起,稚嫩的童音、汽车启动的节奏、夫妻间甜蜜的道别可以在溢满了文化的老街道中飘逸,还有邻居们简单朴素的问好。古老巷陌中的这一切,对于早已习惯这般忙碌却不混乱的人们,恰如那正面临被取消名字的南关正街,活泼却不嘈杂,平淡却不厌烦。

  古老的小巷虽然狭窄,却拉不住人们快乐蔓延的速度,和城市文化记忆的深度……

  于是,人们在忧伤的怀旧之中,呼吁留住老地名,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对古城发展历程那份追忆。传承老地名,宝库般的文化积淀同样浸润着这座我们深爱的城市。让老地名留存在我们生活里,无论是怎样的姿态,都应有绽放的权利。纵然南关正街的改名是为了打造长安北路商圈,但城市的发展与幸福是否也该在留有的老地名中发酵?政府整体的城市规划是否可考虑民意的呼声?让一代代西安人都能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记住这个老地方以及它所承载的那些古城掌故。如果说,一个个寓意隽永的老地名,曾见证着古城发展的风雨沧桑,那么,当日新月异的城市嬗变走来时,不抛弃不放弃它们,或许能成为我们用以破解“千城一面”尴尬局面的一件利器。

  倘若以诗意的眼眸去观照城市的老地名,其实每一片青苔和爬山虎占据的墙角,都是墨绿色的诗篇,不会飘逸,不会豪放,只是那种平淡的幸福,简简单单。

  人们总是追问,一座城市的幸福是什么模样,或许并不难回答。幸福就是一本摊开的诗篇,关于在城市的天空下,那些寻常巷陌的诗。夜幕笼罩,那散落一地的万家灯火中,有多少的寻常幸福和城市记忆,正蜗居在古老的巷陌之中……

电脑版 -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