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名道姓

给我们的城市取一个名字

2012年05月23日 中华隆取名网

  在三亚市东50公里的黎安镇,一个阳光灿烂的鸟翅形半岛,怀抱着两个碧蓝而平静的泻湖港湾。它们的名字分别叫黎安港和新村港。在53公里的内海岸线和38公里的外海岸线,簇拥着沙滩、海湾、泻湖、岛屿、岬角、孤丘、奇石、珊瑚、红树林。在这号称国家珍珠海岸的土地上,一个城市将破土而出。

  这块三面环海、三山相望,拥有两个绝美泻湖的渔村,占地65平方公里,成为又一座中国新城的选址地。一个美好的地方,一定要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在图纸上,规划师们展开了最华丽的想象:这里将打造一座世界级的未来滨海城市,一个世界一流的度假休闲胜地、文化娱乐之都。这群激情澎湃的建设者们,还提出了一个更雄心勃勃的想法:让全世界为这座新城取一个名字。

  我想给她取的第一个名字,是“珍珠城”。 这里拥有中国最碧蓝的海水,孕育过中国品质最高的珍珠。海南岛是世界上珍珠贝最丰富的区域,而“海南岛最适合养殖白蝶贝珍珠的港湾,就是黎安港。”在当地渔民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培殖珠贝,书写蔚蓝色传奇的天然海水牧场:一叶叶扁舟,划过波光粼粼的海面,卷起一阵阵珍珠的涟漪。从1967年,新村港被中科院选为人工养殖的基地,经历十几年岁月的磨砺,1980年,中国最大的一颗人工养殖珍珠在此诞生。湖面上星罗棋布的木桩,依然见证着“南珠”的荣耀和繁盛。

  我想给她取的第二个名字,是“珊瑚城”。黎安港和新村港,是海南珊瑚种类分布最集中的海洋泻湖,上世纪50年代,新村港珊瑚种类达53种,比加勒比海的珊瑚种类还多,黎安港的珊瑚族群更是举世皆知。这种微小的海洋生物,默默地在大海生长,经过几万年的打磨涤荡,终于升华出艺术的永恒。历史上,利用丰富的珊瑚资源,当地沿湖居民建造了很多珊瑚屋。至今,一片保存完好的珊瑚村,悄悄地躲在黎安镇的一个偏僻角落里。那些住在珊瑚屋里的人家,连同珊瑚围成的院子,成了黎安镇一处孤独而寂寞的风景。而那些沐浴千年海风的珊瑚石,已经由灰白变幻成灰黑。前些年,无序而低水平的开发,使这个中国唯一生长珊瑚的热带双子湖,面临着生态灾难。沿海一带的珊瑚房屋一天天稀少了,唯有那些新式楼房门口悬挂的渔具,还透露出这里曾经的海上生活。

  如果更为大胆一点,我们不妨给她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疍城”。半岛西侧的新村港,形似葫芦,口窄肚大,是一个半封闭的天然避风港,居住着一群特殊的海上“吉卜赛”人。从大海入口回溯,新村港热气沸腾,海面上漂浮着一幢幢小木屋和田字状的渔排,密密麻麻,此起彼伏,形成了独特的水上田园风光。在这些船房里生活的居民,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疍民”。相传他们原来居住在陆地,秦朝时期被官军追赶,逃入海上,从此以捕鱼为生,不再上岸。疍家人世代相传、流落水上。疍民,一个世代漂泊的海洋族群,这个富有诗意而又形象的名字,来源于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因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而得名。宋朝的《太平寰宇记》记载:“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而疍家人自己认为,他们常年生活在海上,如同蛋壳一样脆弱,故称疍家。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以船为家,海牧渔耕,逐渐形成了一个超过1000户疍民的巨大水上村落。

  如今,疍家人依旧过着海上生活,不过他们不再四处漂流,甚至在岸上也有了自己的房屋。但是除逢年过节上岸之外,他们依然固守着祖先的生活,如风中的候鸟,以海水为伴,延续着2000年前的生命轨迹。

  如果这些名字都不足以概括一个城市,那么我们就干脆给它一个朴实的名字:“黎安城”。这里自古就是黎族、苗族的聚居地,直到明代后,汉族人才陆续迁居。定居在这里的汉人为了感谢黎、苗同胞,就在这里修建了纪念黎婆祖的庙,取名黎庵。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黎安。每年三月三,当地村民都要到黎庵祭拜黎婆祖,以表达对这片土地开拓者永恒的纪念。

电脑版 -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