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名道姓

地名切记乱折腾

2011年12月20日 中华隆取名网

  伴随着城市建设红红火火,更改地名新闻也是起起落落。最近湖北方面宣布,湖北简称将改“鄂”为“楚”,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近年来地名更改可谓此起彼伏:江苏宿迁千年骆马湖,因谐音“落马”犯忌被改成“马上湖”;苏州千年古镇西山镇因字面易联想到“日落西山”改名金庭镇;石家庄因系省会仍用“庄”作名土得掉渣,欲改称“正定”。有人戏称若改成“苏东坡”会显得更有文化,且苏东坡祖籍就在石家庄卫星城栾城。一边理直气壮,一边啼笑皆非。

  地名并非公民身份证,终生不变。地名多变,才形成“历史沿革”。地名不是不能改,关键在怎么改。凡不问民意,不顾史脉,只为满足某些人个人意愿或是偏听偏信一些歪理邪说冲动而改,就是乱改。

  乱改地名就是“绑架历史”。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说:“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遗产。许多国家都把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作为地名科研与地名工作的重要内容。”世界遗产保护专家罗哲文指出:“中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之地名文化,世界独一无二,堪称国之瑰宝。”偏偏有人对待“国之瑰宝”,不以为然,轻率改动,留下笑柄。河北省原有完县,春秋时期置逆田寺邑,金初升为完州,

  以“山川完美、坚固”之意而得名,但外商没文化,认为“完”是“完蛋”之意,当地没立场,愣是在1993年更名为顺平县。现名看上去一帆风顺,悠久历史却一刀两断了。

  乱改地名就是“劫持文化”。“湖北简称鄂,还是楚?”本来不是问题,湖北省简称“鄂”,初中生都知道,地理书上写着呢。“鄂商”、“鄂菜”等说法缘此而生。现在湖北商人统一简称为“楚商”,“鄂菜”将更名为“楚菜”。山川风物应犹在,偏偏地名改,到底为哪般?

  更改地名,要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打旅游牌,如四川灌县改名都江堰市,云南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要么当“啃老族”,打历史牌。如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辽宁铁法改名为调兵山。连夜郎这个贬义地名,也有湖南新晃县与贵州水城县争抢,皆欲“夜郎自大”。要么赶潮流,打时尚牌。如云南思茅市趁普洱茶热改名为普洱市,湖北安远县因是张艺谋电影《山楂树》外景地,欲改名“山楂县”。

  湖北改“鄂”为“楚”,别有诱因:“鄂”“恶”同声,其音不悦耳;“鄂”字左上两个口,代表两人发生口角。右边耳朵,代表偏听偏信,其形不待见;左下一个亏,代表都吃了亏,其义不爽心。本是民间戏说,居然有品牌策划专家当真,主张以“楚”代“鄂”,义形兼胜。

  缘今溯古,湖北属楚,当无疑义。然而,湖南亦可属楚,有长沙岳麓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名联为证;中国“长城之父”楚长城,位于今河南境内,河南发思楚之幽情,亦未尝不可。湖北宣称独占“楚”名,其他省份欲分一杯羹如何是好?就算别人高风亮节,不争不抢,湖北自说自话,唯我独“楚”,终究不符合文化地理实际。

  乱改地名就是“糟蹋公帑”。湖北商人称“楚商”还是称“鄂商”?其实并无本质差异,如同将猫唤作咪。但更名成本付出却不可小觑。据学者研究分析,一个150万左右人口城市更名后,仅办理二代身份证一项,就需要花费2000万元。湖北襄樊2010年改名为襄阳,涉及修改各种地图、公章、证件、招牌等行政成本,将超过一个亿。据有关专家估算,若石家庄市改名,不耗费10亿元人民币完不成,而不可估算的经济损失要远远大于此。

  改名有风险跟风须谨慎。许多专家提出,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一旦更改,这些信息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丧失不可挽回。为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意,地名切莫乱折腾。

电脑版 -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